介绍:
江苏省中医院(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、江苏省红十字中医院),1954年10月创建时,荟萃江苏一代名医,铸成渊源深厚之学术根基。历经几代人辛勤创业,规模不断扩大,声誉日隆: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国际针灸培训中心、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临床基地、全国中医临床进修基地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。1993年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,1994年被评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,1995年被评为“省卫生行风先进集体”,1997年获江苏省、南京市“十佳医院”、江苏省“文明单位”等光荣称号,1999年被评为全国“百佳医院”,2000年蝉联第二届江苏省“十佳医院”,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、南京市“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集体”,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,2005年再获中共江苏省委、省政府联合颁发的“2003-2004年度省级文明单位”称号。2005年,医院在医疗、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均取得新的成绩。
医疗工作:继续保持国家重点专科6个:肾内科、耳鼻喉科、消化科、儿科、急诊科、针灸科(教育部及省级重点专科);省重点专科11个:男科、心内科、妇科、眼科、推拿科、呼吸科、普外科、血液科、儿科、针灸科。为不断满足医疗市场和人民群众需求,新组建专科消化系肿瘤外科和整形外科。至年末共有医药专科41个、护理单元37个。年门急诊量202.6万人次,日门诊量6000人次左右;实际开放病床数1111张,年出院病人数23552人次,各项医疗指标达到预定目标。
在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预防工作方面,为江苏省暨南京市及周边省份地区的百姓健康保健事业,发挥了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作用。在卫生事业不断深化、社会需求进一步降低医疗收费的背景下,医院实现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。
教学工作:承担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,2006年承担各类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共计690名,292名境外留学生和237多名本、专科生等临床教学任务。
科研工作:全年科研立项13项,获科研资助经费1770万元,其中纵向课题经费1306万元,横向课题经费464万元。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4项,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。完善了伦理审查标准与规程并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,建立了我院“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”,接受WHO
SIDCR“发展伦理审查能力战略行动”的认证培训。
人才建设:至年末共有职工1717名,全面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聘任,经各级组织、职能部门审议,院聘任委员会审定,共聘任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05名,其中正高101名,副高204名。其他专业系列副高级技术人员19名。中级卫生技术人员349名。其他专业系列中级人员29名。初级技术人员实现全面聘任。技术工人也实现了全面聘任。有徐景藩、夏桂成、唐蜀华、曹世宏、单兆伟、刘沈林等57名江苏省名中医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继续在医疗一线为健康事业服务。拥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25名,副教授48名;博士研究生导师14名,硕士研究生导师58名。设有中医内科学、中西医结合、中医儿科学、中医妇科学、中医伤科学、中医外科学、中医五官科学、针灸推拿学、病理学、中药学等10个博士、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。全面启动“青苗培养计划”,举办院内名医“跟师学习班”;加强“三基训练”,严格对中青年医师技能考核,提高中医素养。为全面提升专科发展平台,引进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,组建新专科2个,提高了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。
硬件建设:门诊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,于2006年10月28日全面启用。改造扩建后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由10186平米,增至17000平米,改造室内中庭2处,新增自动扶梯6台、观光电梯2台,新配中央空调系统,增容整合了电力配电系统,新配安全监视系统和消防自动报警喷淋系统,布设观赏室内景观7处,增设了自动叫号、背景音乐等人性化服务系统,为病人提供了宽敞、舒适、怡人的就诊环境(门诊部环境有新图片展示)。医院南扩43亩工程顺利推进。新购置医疗设备3909万元,医疗设备总值24216.25万元。
医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“医院管理年”活动精神和要求,贯穿全年工作始终,坚持以病人为中心、以提高医疗质量为重点,切实做到医疗“三合理”着力解决老百姓“看病难”、“看病贵”问题,并将“一切为了病人,为了病人一切,为了一切病人”落在实处。
医院法人代表:刘沈林,党委副书记、院长,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;中医内科专家,主任中医师,江苏省名中医;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。